Monday, December 21, 2009

卡稅殺到!剪或不剪?


不知不覺,2010年財政預算案出爐已逾兩個月了,不論是信用卡征收50令吉服務稅,個人扣稅額從8000調高至9000令吉,或可從公積金第二戶頭提款購買產業,所有當時的情緒早已消弭。

然而,不論你高興與否,還有不到兩週的時間,這些措施就會實行。

可有認真地思索,信用卡服務稅措施到底會對我們的生活起著甚麼樣的變化?面對這些“給一些又拿走一些”的政策,我們該如何迎戰?

剪掉一些保留一些?

不過,若某消費者有10張卡,一年的刷卡額總共達5萬令吉,平均1張卡僅刷5000令吉,其實是無法拿到好的回酬,既不能得到商場的禮券,就算是現金回扣也不多,以1%現金回扣率計算,僅為區區的50令吉。

因此,建議國人改變多張信用卡的消費態度,將之集中為一兩張,1張的刷卡額就達2萬5000令吉,同樣以1%現金回扣率計,還可獲得250令吉,看來相當划算。

究竟多少卡最理想?

在當前的社會中,一個人擁有三四張信用卡是平常事,主要是因為每張卡有各自的用處,以不同的的消費手法為大前提。

通常很多信用卡都和一些產品及服務互相配合,像以某種信用卡繳付保費可享有優惠或省下利息,這都是吸引消費者簽訂某信用卡的原因。

保持兩張卡合理

談到取捨信用卡的策略,在現代人的生活中,信用卡的地位崇高,確實很難作出抉擇,不過一般上,保持兩張卡是相當合理,像萬事達卡及威世卡各有各的長處。

雖然說某些人是有定期償還卡債,可是部份卻只償還最低款項,最終每個月還是拖欠不少賬單,這些人最好只申請一張信用卡。

要精明選擇信用卡一點也不難,只要保留一些可帶來最大經濟效益的卡就行了,譬如與家人申請的信用卡性質及公司要有所不同,儘量做到多元化,藉此享受最廣泛及最高的積分制。

以新加坡為例,當地人民的持卡率頗高,人人都抱著反正是免費,何不申請的心態。隨市場競爭激烈,各家銀行各出奇招以最誘人的方式吸引客戶。

卡債未清怎麼剪?

其實使用信用卡的出發點是好的,它可以減低風險,避免帶一大筆現金上街。回到根本,一個人的消費還是必須落在能力範圍內。

信用卡不僅扮演付費的角色,還能提供許多優惠、積分及獎賞,所以很多時候,一個人持有多張信用卡並不意味著他就會隨意揮霍或欠債累累,而是每張卡都有各自的“過人之處。

我們需要透過信用卡來償還電訊、保費及收費電視賬單等,不過我建議將須徵收25令吉服務稅的附屬卡取消掉。

若已用卡分期付款怎麼辦?

以某信用卡開始分期償還大型物品如傢私或電視等後,若要在這段非常時期“砍”掉有關信用卡,其實也不會引起任何麻煩,因為就算終止信用卡的使用,也可照常以之前“承諾”的利率水平來攤還,問題不大。

欠債累累如何是好?

很多人認為將信用卡“砍”掉後需要一次過償還債務,而確實的情況是你只要將一些舊卡的卡債“集中性”地轉移至特定的幾張卡後,即可達到“盈餘轉移”概念,剩下的卡債也可慢慢攤還。

從此無卡消費?

若民眾能自律性地控制本身的消費,且定期償還卡債,使用信用卡是沒有問題的,關鍵在於那些不能自律的人,甚至刷“爆”卡的人則萬萬不能使用信用卡。

理財師說,收入不穩定或“衝動形”的消費者並不適合持有信用卡,若你未來沒有貸款的需求,那麼最好剪掉你的卡;而若是為了信用累積,也只要留一張卡就好。

“建議消費者可向銀行要求把信用額度調低,因為額度越高,消費也會越高,就算擁有高信用額度,也不表示你就付得起這些錢。值得注意的是,消費欲望太強的人,只要準備一張卡應急就好。”

對服務稅應持甚麼態度?

為了增加收益,政府不得不從信用卡方面徵收服務稅,無可厚非,不過這是屬於個人問題,因秉持“多卡多付”原則,而問題最終還是回到個人的理財之道身上,須多開源節流,千萬別先用未來錢而背負著一大堆債務。”

建議使用賒賬卡

一些理財師則建議民眾使用賒賬卡(Debit Card),它與信用卡不同,連結銀行賬戶,當你消費時就直接從你的賬戶中扣除金額,當戶頭餘額不足,自然無法再購物。雖然簽賬卡還是會受到框架效應影響,讓你沒有“付錢”的感覺,但至少不會造成負債。

卡量料減少

凱翔諮詢科技公司董事經理孔令龍說,目前大馬市場上共有1100萬張信用卡以及28萬5000 張賒賬卡。若銀行業者不吸納有關服務費而由卡主完全承擔這筆費用,許多卡主,尤其是那些目前持有多張信用卡的人士,將會選擇減少持卡,以避免不必要的花 費。這將減少市場上流通的信用卡數量。

他說,如果銀行業者無法吸納有關服務稅,最終將無可避免地由消費者承擔,或減少市場上的信用卡數量.

花得暢快是甜蜜的陷阱

“怎麼這個月又破千了?記得沒刷多少次啊?”小美對著信用卡賬單喃喃自語。薪水只有3000令吉出頭,每個月還須幫忙分擔家中的房貸,經濟壓力已夠沉重了,卻還是管不住自己偶爾不小心就刷卡消費的毛病。

“卡奴”日子不好過

只要好友邀約出國旅遊,就算知道自己沒甚麼錢也樂於參與。“等到存夠錢再去都幾歲了!”她心想。於是出國機票、海外消費都用信用卡支付,回到家才面對金額不斷增加的信用卡賬單。

終於有一天,小美發現自己再也繳不完卡費,才大夢初醒開始管控自己的欲望,花了7、8年時間,終於慢慢還清卡債。現在更每個月強迫自己儲蓄。

超額消費是許多信用卡一族的寫照。但有多少人會像小美一樣適時回頭?

我們可以看到,各家銀行傾全力推銷信用卡,現金回饋、紅利積點……,讓消費者感覺真的“賺到了”!但這說穿了只是行銷手法。

為了這些所謂的“優惠”,就會刺激消費,一消費就有可能超支,即使每個月都按時繳款,其中一定有不少非必要性支出。假使一忙忘了繳費,還得支付逾期罰金,十分划不來,尤其當銀行放寬額度,又提供循環信用的情況下,就變成了一種助燃,讓你刷得更多。

當然,生活也變得越來越難過!

甚至有調查發現,使用信用卡結賬者比用現金結賬者不僅多消費30%,前者比後者還會因此多買了兩倍不需要用到的東西。

理財師:中低收入者百上加斤

孔令龍說,在經濟困難時期,政府另征收50令吉信用卡服務費,反而讓中低收入者的生活負擔百上加斤。

稅收須有效運用在公共設施

期望政府將稅收有效地運用在公共設施,到時人民才是“大贏家”。

理財師認為,強迫儲蓄有助於抵銷衝動,因為你的注意力開始轉移到投資上了,如果有正面的投資回酬幫助更大,“花錢”與“賺錢”的對比會更明顯,你也就更心甘情願存錢。

同時,如果當你又不小心想拿出信用卡消費時,試問問自己:如果改用現金付賬,我還願不願意買?這時就能發現原來消費是可以“延遲”的。

銀行出招防“剪卡”

50令吉看似小數目,但若每年額外繳付這筆費用,其影響也不容忽視。看著“米飯班主”開始展開 “剪卡行動”,銀行業者又怎麼會“坐以待斃”呢?雖然一些銀行,如馬銀行、聯昌銀行、興業銀行及渣打銀行等“按兵不動”,還等待國家銀行的最後決定而未真 正“出招”,不過有些則已開始透過“回饋”方式作出應對,甚至有者還協助消費者“吸納”50令吉服務稅。

以下是部份採取行動的銀行:

花旗銀行―以分數換現金方式進行,只要達到1萬1000分(每消費1令吉可獲得4分),就可得到50令吉現金回扣

●馬婆卡―完全吸收50令吉服務稅,消費者不用付一分一毫

●大華銀行―若在14天內刷卡3次,且每次交易至少100令吉,銀行就會吸納50令吉服務稅

●豐隆銀行―採用分數換現金形式,不同的卡的基本要求各異

●大馬銀行―同樣以分數換現金方式進行,只要達到1萬分就可回扣50令吉

慎防不當促銷手法

信用卡的“趣聞”層出不窮,之前香港某大學舉行新生註冊日,某銀行職員涉嫌用誤導性手法,向新生推廣信用卡,聲稱申請有關銀行的信用卡才可繳交學費,令不少新生信以為真而申請信用卡。

大學隨後向學生告誡有關行為,禁止銀行用誤導性手法宣傳,並向銀行反映事件。可見銀行可以為了達到銷售目標,不惜一切促銷本身的信用卡。

所以,在美國,為了避免信貸危機再度湧現,聯邦儲備局決定發起運動,在影院大屏幕向消費者展示如何明智使用信用卡,在主要城市的12家影院中插播45秒鐘廣告。

美聯儲對信用卡使用提出的忠告中的部份信息屬基本常識:及時還款、支出不要超出信用卡的透支額度、避免不必要的費用、還款額超過最低還款額。

不用卡或更省錢

距離正式實行信用卡服務稅的期限已經不遠了,市民是時候要調整本身消費之道,雖然減少或維持信用卡數量是個人的選擇,不過最重要是以本身的經濟能力為考量,避免自己淪為碪板上的魚肉,任人刀俎!

或許現在就想想開始剪卡吧!不用信用卡,說不定能讓你更省錢。

星洲日報/投資致富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